核心戰法:「只買陰線,不碰陽線」
逆向思維:只在前一根 K 線為陰線時進場,忽略陽線訊號。
原因解析:陰線代表賣壓;根據觀察,市場常在過度下殺後出現短期反彈。
執行標準化:不看基本面、不盯盤,完全依照「機械化條件」下單。
交易流程與邏輯
條件觸發:
前一根收黑(陰線)。
進場點可設定開盤或收盤後一定幅度。
風險控管:
嚴格設定停損與停利點。
每筆風險只佔總資金小部分,避免過度集中。
資金管理:透過固定比例或ATR等方法,依市場波動調整部位。
獲利表現
設計之下,該系統歷年回測年化獲利約 150%。
強調「穩定性如何高於追求爆發力」,適合散戶執行。
機械化交易優勢
去情緒:自動下單避免恐慌追高殺低。
流程透明:策略邏輯明確、易於優化和監控。
易學易用:以數學邏輯為基底,散戶也能上手。
適合對象與挑戰
適合:
對技術分析有興趣、願意建立系統交易的人。
希望以紀律取代主觀判斷、提升交易效率的散戶。
挑戰:
必須嚴格遵守規則,無法憑直覺任意調整。
回測與實盤可能差異,需持續優化策略與風控。
實戰
步驟一、找出「空頭部位」高的股票
美股市場中「空頭部位資訊」可以有不同定義與來源,視你關注的是哪一種空頭操作而定。建議可取以下二種作為主要參考指標,以此初步鎖定魚餌放置位置:
一、股票放空(Short Interest)
這是最傳統的「空頭」定義,指的是「借券賣出」的總股數。
資訊內容包括:
Short Interest(放空股數)
Short Float(放空占流通股的比例)
Short Ratio / Days to Cover(放空部位要幾天成交量才能回補)
資料來源:
NASDAQ / NYSE 每月兩次公佈
官網或透過像 FINRA、MarketWatch、Yahoo Finance、Fintel、Ortex 查詢
彙整平台:
https://www.highshortinterest.com/
Bloomberg / FactSet / S3 Partners(機構用)
二、選擇權部位(Put/Call Options)
這是另一種「空頭情緒」的間接指標。PUT的履約價格與數量屬於這一類。
重點資料:
Put/Call Open Interest:不同履約價的買權與賣權未平倉量
Put/Call Ratio:衡量整體市場看空比重
Max Pain:最多人虧損的位置(常用來推測結算壓力點)
可追蹤資訊:
Open Interest(未平倉量):
特定履約價位的 put option 數量累計
Volume(成交量):當日交易的活躍度
資料平台:
CBOE、Nasdaq Options Screener、Barchart、Market Chameleon、Thinkorswim(TD Ameritrade)、Interactive Brokers、Finviz、TradingView
在此我們以 highshortinterest 網站資料為主,搭配挑選一些在 FB、小紅書上挺活躍的美股網紅常常會提及的股票,列表如下:
步驟二、耐心等一根大黑K棒,或是一次大踩空
不管是大量累積的 Short Interest 或 深價內的 PUT,PUT/CALL Ratio 極高的股票,一次大跌,會讓空頭者得到滿足,而那些時不時就會累積大量空頭部門的股票,天生就自帶特殊體質,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…
步驟三、佈單
買進:當日深度價內買單,或隔日限價單
賣出:設立停損點、停利點,視個人風險控管能力
步驟四:滾動式調整策略 PDCA
去掉雜訊,關注於「大陰線」也是一種成功率極高的策略,關鍵還是專注在適合自己而自己也擅長的策略上,持之以恆!
結語
適合進行本交易策略的股票,都具備幾個特點:
市場喜歡對於產品進行宏偉敘事,卻有意或刻意忽略技術路徑與可行性,或是產品的必要性。
企業管理或專案改善中的一個核心概念:「As-Is / To-Be 分析模型」,主要用來進行現況分析與理想狀態設計,並針對中間的差距進行改善行動。也適合拿來反思我們是否無形中被大量敘事洗腦了。例如:
量子運算的必要性?「To-Be」夠清晰嗎?「As-Is」現況為何?從「As-Is」到「To-Be」產業是否有共同的技術路徑方向?
小型模組化核能(SMR)的可即性?「To-Be」能夠 Meet 市場目前的迫切需求嗎?「As-Is」現況為何?從「As-Is」到「To-Be」產業是否有共同的技術路徑方向?
NVIDIA 選擇與 Navitas 合作開發下一代800V高壓直流(HVDC)電源基礎設施,用於AI數據中心,為NVIDIA的「Kyber」機架平台和GPU(如Rubin Ultra)提供更高效、可擴展的供電方案。「To-Be」夠清晰嗎?這是 NVIDIA 確定的技術方向嗎?還是眾多 alternatives 之一?Navitas 的「As-Is」為何?從「As-Is」到「To-Be」究竟是一步之遙,還是技術路徑仍在摸索?
從上表高放空比率的股票,大概都有上述這三種邏輯上的問題。
但凡從「As-Is」到「To-Be」之間的路徑是處於各家廠商各吹各的調,A 公司的技術與 B 公司的技術截然不同,互相扯皮自己的技術最好,而且核心技術人員數量極少,那就不存在經濟學上的「R&D Spill-over Effect」,產業難成氣候,產品落地遙遙無期,情況猶如台灣興櫃市場的生技新藥股一樣夢幻。
再問一句:這些被高度放空者公司的 CEO 們,作為買方的投資人,你能第一時間講出來嗎?
如果這些條件都符合,不要當單純的買方,請當「只買陰線」的機器性投資執行者!
以 Tesla 為例
觸發「Buy The Dip」條件
Close < 0.92 * Last_Close, and
|Low - Close| < 0.005 * Last_Close, and
|High - Open| < 0.01 * Last_Close
or Close < 0.85 * Last_Close
隔日開盤價買進
賣出情況:
買進後,先跌破停損價 -5%
買進後,三日內最高價,或停利價 +10%